熱門文章

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

春水堂下午茶

        今天談話的內容是個人、群體、及種族對立。
        世足之後,新聞媒體報章雜誌的一片撻伐聲浪,彷彿全世界所有人對韓國人的不恥達到最高點。
        楊淑君抬拳道事件後,透過各種社交平台,裁判判定的影片不斷被轉載,每個畫面片段細節被熱烈地討論著,電視新聞的加持,只要是台灣人,沒有人不知道韓國人的卑劣。
        面板業、晶片廠、手機廠,近來一直不斷有跟韓國交手失利的消息,韓國人如何當抓耙子、如何用自己的LCD優勢造成對手廠商缺料無法出貨。
        連遊戲玩家都把參加韓國比賽,韓國管理者作弊使自己名次落在韓國人之後的證據整理上網了。
        韓國人似乎是一個被貼上標籤的團體了。我聯想到金庸小說天龍八部,喬峰、蕭峰那一段,大家認定蕭峰英雄俠義,而契丹人兇殘成性,他不可能是契丹人。二月河的雍正王朝裡頭,每次民變,皇帝大臣的印象都是河北民風剽悍多刁民,通常最後會採取高壓政策。
        經過政治的洗禮,台灣的本省人、外省人情結,客家人小氣、外省人狡黠,一些以訛傳訛的觀念從週遭朋友、從長輩、從媒體不斷強植每個人的心中。
        社會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東西? 國家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團體? 身在台灣,從小就被教育著,南京大屠殺,我們不要忘記國恥、要痛恨日本人,十幾年後,日本海嘯,福岡縣的慘狀、核電廠勇士們犧牲自己的偉大情操,大家愛心的捐獻唯恐落於人後,台灣變成日本的最大捐贈國了。
        是什麼改變了人們? 如果人是群體動物,人的思想無法自外於群體,如果一個人必定在群眾的共同思想、行為中潛移默化著,漸漸達到接接近或一致,這個共同行為、思想的起源又是什麼?

        平常大家努力為生計勞作著,非到混不下去,也犯不著花時間去聚集大眾做什麼事,就歷史看來,一般號召大眾是仕子(讀書人)的工作,他們注意時事、談論政策、批評時弊,其實為政者必是對這些人又愛又恨。
        台灣是一個很奇妙的一個存在,一是,從陳水扁把政治的魔手伸入教育後,雖然覺得這是不對的,但各個黨派好像上了癮了,每次選舉越來越不避諱這種事,在這些仕子還在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時,就被植入了偏頗的觀念。再加上這幾年教育辦得差,這些仕子們都平庸化了,學術上的追求不論,但這裡指的是關心國家重要的政策、議題上,大家只注意到週圍的小事,昨天打了什麼怪、今天要上什麼課、這週要去哪裡玩、康熙來了又有什麼梗、小資女孩跟闊少又有什麼新的發展......。當然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也有影響,家長會希望子女專心在課業就好。
        教育的根本上,仕子批判被瓦解了,醫生就專心看病就好、律師專心法律、工程師只要專注在自己的領域就可以了,其它不關你們的事。人們在自己領域外的事不關心了,像國光石化這樣的例子,也只能由在地居民自立救濟了。輪到他們自己出聲,真的已經到快要活不下去了,而他們的力量又是何其薄弱!
        也許是政治操弄的啟發,「群眾」這個工具的用法慢慢被發掘了。在網路討論區中選個手機,最後都會演變成愛國不愛國的討論;買個車,也需先克服被群眾排擠的障礙。在好多地方似乎都有操弄群眾的痕跡。從發起買國產拒韓貨、從選舉台灣人非台灣人,我已經分不清現在示威遊行帶頭的,哪一個真正為了這些被操弄的群眾發聲了。
        說是拒買韓貨,有誰想過,如果買韓貨是不該,為什麼不從政府著手,禁運韓貨呢?如果選舉不選外省人,為何不在選罷法直接定好規則?
        這中間,誰會是得利者?是廠商跟另一派參選人吧!
        有些論述是對的,像是多買韓國貨會造成本地勞工失業,但是背後提出這些論述的人的動機立心不正;在是是非非交雜的事情裡,要能夠判斷,確實需要一些懂得批判的仕子,可惜,這樣的階級,在台灣越來越少見了。